该指标主要考察课程是否符合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是否明确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是否与相关的课程和专业有良好的衔接。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符合相应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课程性质明确,与前、后接续课程衔接得当。该观测点要求课程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课程应该遵循相应专业的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的性质(如理实一体、实训等),并且与前后的课程有逻辑和内容上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路径。2.课程目标定位准确、条目清晰、内容具体、可评可测。该观测点要求课程能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课程目标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能够为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和指导。该指标主要考察课程是否反映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需求,是否对接了新技术和新职业,是否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是否有合理的内容安排和学时分配。1.课程内容组织与安排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反映相关领域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体现行业企业参与特征,紧贴本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 (群) 的能力要求。该观测点要求课程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即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关注新兴产业和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引入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同时,课程应该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如邀请企业专家讲授或参与教学设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或项目合作机会等。此外,课程应该紧贴本专业相关技术领域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学生就业或创业提供有效的培训和指导。2.课程内容完整、结构合理、逻辑清晰,学习单元划分合理、衔接有序、教学学时分配合理。申报课程不低于 32 学时。该观测点要求课程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即能够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逻辑关系,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学习单元(项目、模块),每个单元(项目、模块)有明确的主题、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要素,单元之间有良好的衔接和过渡,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同时,课程应该根据不同单元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合理分配教学学时,保证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申报课程的总学时不应低于 32 学时,以保证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该指标主要考察课程是否有完整和规范的课程标准,是否能有效指导课程建设和实际授课,是否有丰富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否有合理的教材选用。1.课程标准涵盖的内容完整,课程基本信息准确,对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该观测点要求课程能够制定完整的课程标准,包括课程基本信息(如名称、性质、学分、学时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课程基本信息应该准确无误,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职业教育专业简介)。课程标准应该能够对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即能够明确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定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和贡献。2.课程标准格式规范,体系科学合理,能有效指导课程建设与实际授课。该观测点要求课程能够遵循规范的格式编写课程标准,如使用统一的模板、字体、字号等。课程标准应该具有科学合理的体系结构,如使用层次化、模块化等方式组织内容。课程标准应该能有效指导课程建设与实际授课,即能够为教师提供清晰明确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依据和参考。3.标准体现的课程资源类型丰富、内容多样,能够满足学校教学和学习者学习需求,做到能学辅教。该观测点要求课程能够提供丰富和多样的课程资源,如教案、讲义、案例、实验、实训、项目、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献等。课程资源应该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教学和学习者学习需求,如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水平的院校使用,适应不同背景、不同兴趣、不同进度的学生使用。课程资源应该能够做到能学辅教,即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这条观测点要求课程能够选用合理的教材,如十三(四)五规划教材等,选择符合课程性质、目标、内容的教材,选择具有权威性、科学性、适用性的教材,选择能够反映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的教材等。课程应该遵循相关的教材选用政策和程序,如按照学校或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教材的申报、审批、采购等。课程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灵活使用教材,如结合其他教学资源,适当增删或调整教材内容,提高教材的利用率和效果。该指标主要考察课程是否有合理的教学团队,是否有优秀的课程负责人,是否有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1.教学团队结构合理,师德师风优良,教学表现力和亲和力强,教学成果积累丰富,教学改革意识强。该观测点要求课程能够组建合理的教学团队,如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配置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称等级、不同教学经验的教师,形成互补互助的合作关系。教学团队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如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等。教学团队应该具有较强的教学表现力和亲和力,如能够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等。教学团队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成果积累,如能够在本课程或相关课程方面取得优秀的教学评价、获得相关的奖励或荣誉等。教学团队应该具有较强的教学改革意识,如能够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模式、手段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等,有教改项目等成果支撑。2.课程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专业功底,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同一课程负责人牵头的课程限推荐一门。该观测点要求课程能够选定合适的课程负责人,如具有副高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如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声望(如省级以上名师、名匠、参与行(专)指委等职务)。同时,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和多样性,同一课程负责人牵头的课程限推荐一门,避免重复或冲突。该指标主要考察课程是否有完整和有效的教学活动和过程,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是否提供充足的学习支持服务,是否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1.各项教学活动完整、有效,教学过程可回溯,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教学过程材料完整。该观测点要求课程能够设计和实施完整和有效的教学活动,如根据不同项目和目标,安排适当的讲授、讨论、演示、实验、实训、项目、考核等活动,保证教学内容的覆盖和深入。课程应该能够记录和保存教学过程的相关信息,如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讲义、课堂录像等,以及学生的作业、考试、反馈等,以便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回溯和分析。课程应该能够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如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课程应该能够提供完整的教学过程材料,如将上述信息整理成文档、报告、汇总等形式,以便于对课程进行总结和改进。2.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该观测点要求课程能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如利用网络、多媒体、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开发和使用各种在线或混合式的教学资源、平台、工具等,拓展教学空间和时间,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课程应该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如利用游戏化、情境化、个性化等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协作性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能力。3.提供充足的学习支持服务,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问题交流和协作学习,实现师生、生生的深度有效互动。该观测点要求课程能够提供充足的学习支持服务,如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难点解析、拓展延伸等辅导服务,为学生提供咨询答疑、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服务。课程应该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问题交流和协作学习,如建立在线或线下的讨论区、社区、群组等平台,鼓励教师和学生分享教学资源、交流学习心得、解决学习困难等。课程应该能够实现师生、生生的深度有效互动,如通过多种方式(如面对面、视频会议等)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该指标主要考察课程是否有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是否不断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是否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信息采集分析,全程记录和跟踪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形成教与学的正向反馈。是否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有效反思课程建设的经验与不足,教学诊断改进积极有效。1.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不断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该观测点要求课程能够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涵盖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课程应该能够不断改进结果评价,如根据教学效果和反馈,调整和优化评价标准和方法,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公正性。课程应该能够强化过程评价,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的监测和反馈,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进步度、困难度等,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课程应该能够探索增值评价,如通过对比学生的入学水平和毕业水平,分析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贡献和影响。课程应该能够健全综合评价,如综合考虑教师、学生、同行、行业企业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全面客观的课程评价报告。2.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信息采集分析,全程记录和跟踪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形成教与学的正向反馈。该观测点要求课程能够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信息采集分析,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和处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如出勤率、作业提交率、考试成绩、在线互动次数等,以及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认可度、推荐度等。课程应该能够全程记录和跟踪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如通过可视化或报表等方式展示教师和学生在不同阶段或单元的表现和变化。课程应该能够形成教与学的正向反馈,如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或提供个性化辅导,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3.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有效反思课程建设的经验与不足,教学诊断改进积极有效。该观测点要求课程能够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如根据课程建设的目标和进度,制定和实施课程考核评价的计划和方案,明确评价的主体、对象、内容、方法、标准、时机等要素。课程应该能够有效反思课程建设的经验与不足,如通过对比课程建设的预期和实际,分析课程建设的优势和问题,总结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课程应该能够教学诊断改进积极有效,如根据反思结果,制定和执行课程改进的措施和方案,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好的,我会继续分析下职业教育一流课程(线下)建设指标。该指标主要考察课程是否在教学和课程改革方面显示了明显优势,是否具有推广价值,是否具备供其他院校教师教学使用的条件,是否获得了学生的高度满意度。1.在教学和课程改革方面与同类课程相比显示了明显优势,具有推广价值。该观测点要求课程能够在教学和课程改革方面与同类课程相比显示了明显优势,如能够体现出课程的特色、创新、效果等方面的优势,能够为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课程应该具有推广价值,如能够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水平的院校使用,能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做出贡献。该观测点要求课程能够具备供其他院校教师教学使用的条件,如能够提供完整和规范的课程标准、教案、讲义、案例、实验、实训、项目、考核等教学资源,能够提供详细和清晰的教学指导和建议,能够提供有效和及时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该观测点要求课程能够获得学生的高度满意度,不局限于评教,如能够通过问卷、访谈、评价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以及课程的满意度,分析学生对课程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的认可度、喜好度、推荐度等。
作者:刘飞飞
编审:党函 签审: 安瑞杰 审核:王艳军